其实客观来说,古代的中国一直都没有彻底解决这个问题,因为古代的教育都是私塾小班,没有像现在那样,全国范围之内推广普通话和通用教材。古代的朝廷官员来自于全国各地,他们从小学习到的语言肯定是各不相同,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就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,秦始皇规定的书同文,主要是将在文字表达方式方便做到统一。至于在朝堂之上跟皇帝的交流,则在官员中间推行官方语言,以咸阳当地方言为官方语言。凡是大秦的官员必须学习。那些京官长期生活在京城,在跟当地人民的交往之中,逐渐掌握了当地方言。所以后来的朝代,一般都是以京城当地方言为标准官方语言的。还有的是以皇帝所会的方言为官方语言。在秦之后的朝代,朝廷为了君臣之间交流方便,还专门在朝堂之间推广学习官方语言。为此还专门印制了,官方语言教材。清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专门针对那些朝廷官员建立了正音书馆。另外在那些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之中,官方语言也视为一个考核标准。地方的官员进京面圣,一般都会事先安排精通当地方言的人做翻译。但是皇帝也担心,这个做翻译的人原话的基础上添盐加醋,造成误会。而中国地大物博,幅员辽阔方言高达,几百种,所以在封建社会这个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,一直到满清末期,光绪皇帝曾为这个事儿烦恼!